这个法则不是人定的,是整个宇宙的一个普遍法则。
[38]对此林安梧评论道:徐先生不从‘超越面来看待心,而是从‘作用面来看待心,这样的‘心是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的心,是一走入整个生活世界的心。[33]徐复观:《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贺麟在吸收、融会近代西方新黑格尔主义基础上对宋明陆王心学的发展,提出了新心学体系。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就是一个艺术心灵,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处于虚、静、明之心下从事艺术创造。郭店楚简《五行》简45-46一段文字: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孟子这句话,是中国文化在长期摸索中的结论。通过思考和推理,心就能对疑惑不解的事物获得认识。
批评新儒家把孔子的思想,安放到希腊哲学系统的格式中加以解释,使其坐上形而上的高位,这较之续凫胫之短,断鹤胫之长,尤为不合理。那么何以这种生理之心会成为人生价值之根源,徐复观有点语焉不详,但他提出了怎样使这种生理之心会成为人生价值之根源,这就是工夫。心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复观反对这种西方的形而上学以及以西方的形而上学机械地套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上的做法,并不是反对中国哲学、儒学有形而上学。他引孔子的话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操存就是执持心志﹐不使丧失。他所说的心是通过修工夫确立的本心,是建立人生价值以及道德、艺术、认知的根源,是人之为人的主宰。第六,研究中庸文化﹐应在工夫﹑体会﹑实践方面下手,但不是要抹煞思辩的意义。
批评新儒家把孔子的思想,安放到希腊哲学系统的格式中加以解释,使其坐上形而上的高位,这较之续凫胫之短,断鹤胫之长,尤为不合理。从纯超越的观点去认定道﹐道便不能内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之中以成就个体的价值﹐结果﹐群体和某种较高的价值﹐皆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像而空洞的名词﹔再由少数人掌握住此类名词以君临恣睢于万人之上。
[33]他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孔子思想则是顺着具体的人的生活﹑行为的要求而展开的,所以必然是多面性的,包罗许多具体问题的。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徐复观 形而中学 。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而人的心则在人体之中,假如按照原来的意思把话说全,便应添一句‘形而中者谓之心。
五伦系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由此而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乃有其真实的内容与其确实地条贯,而不是浮言泛语。生命实践 一、徐复观形而中学的思想动因 徐复观身处国家民族分裂,社会动荡不安的20世纪,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自身衰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怀有一颗感愤之心,1944年往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为师,悟其师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警世之言,乃潜心研读中国文化典籍。[46]可见,随着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逐渐摆脱以西释中、汉话西说的研究范式,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形而中学的理路越来越为学界认同。
[17] 徐复观:《中庸的地位问题——谨就正于钱宾四先生》,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20]徐复观:《心的文化》,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物非意之用乎?(《答舒国用》,《全书》卷五)这就是说,作为身之主的心的本质属性是虚灵明觉,是良知,它表现出来的则是意,即主体意识。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
又说: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性与天道的融合,是一个内在的人格世界的完成,即是人的完成。[28]因此,徐复观这里的心就是前通过修养功夫才生理活动摆脱出来的心的本来面目——本心,只有本心才是一切人的文化创造的源泉和价值基础。第五﹐人生价值根源就在自己的心﹐每个人在心的地方开辟一个内在世界﹐在心上得到人生的归宿﹐不需外在的追求的斗争。因此,人对于道德,没有必然地关系,道德即在人的身上生不稳根。他考察中国思想的源头,特别是孔子,发现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路。
在道德方面,由孔子开始,经过《中庸》、孟子,到程颢、陆九渊、王阳明一路下来以心为道德的价值根源。[31]徐复观:《心的文化》,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庄子•人间世》讲了这样的故事: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19]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徐复观以心的文化、心的哲学为主体的形而中学是以先秦儒学的心性之学为思想渊源,与后来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脉相承发展而来。
在艺术方面,道家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性格,但到了庄子即把老子之形而上的道,落实在人的心上,认为虚、静、明之心就是道。[31]他批评到熊师十力的新唯识论止,凡是以阴阳的间架所讲的一套形而上学,有学术史的意义,但与孔子思想的性格是无关的。
在他看来,今日要论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之地位,与其从和西方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去看,不如从不相同的地方去看[①],许多谈中国文化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有的甚至仇视中国文化。在此一内在而超越的文化中,一个人的生理与理性合为一体,流到外面的作用上去,个体与群体同时得到和谐。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以物疑。此作主者,儒家认为是心。
当代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发挥。[2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409页。
他又指出:到孟子才明确指出道德之根源乃是人的心,‘仁义礼智根于心。[36]徐复观:《心的文化》,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很显然,心乃居于道与器之中间的状态[35]。其形而中学是以先秦儒学的心性之学为思想渊源,与后来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脉相承发展而来,心的文化、心的哲学是其主体。
徐复观说人的心则在人体之中是符合《说文》的本意的,心为人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体中中心部分,核心部分,有着主宰功能。徐复观概括心的文化的几个特点如下[29]: 第一﹐心的作用是由工夫而见。[24]这样就确立了心的本来面目——本心。主张学以致用,不尚空谈。
徐复观的这种思想被学界概括为消解形上学[⑩],或离开形上学[11],其实在我看来正好是他反思批判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以西释中,中话西说,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新儒学思想体系的努力。唐君毅也有良好的西方哲学的训练,经历了由西学而儒学的道路,阐释儒家人文精神,分析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将宇宙万事万物看作都是求超越的过程,生命存在不仅是为存在而存在,乃是为超越自己而存在。
[43]他还说:无形而形而中推定者,道也。在我看来,孔子的思想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是人为地在斗室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生命成长、人格提升过程中,在性与天道的融合中完成的,所以它具有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维度,但不是宗教神学也不是形而上学,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形而中学的基本特质。
形而中学有经典的依据,已经有越来越的学者认同与阐释,对于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是一种辩证的方法,中介的方法。